作者:丹颜 编辑:李津
来源:婚姻与家庭杂志
ID:hunyinyujiating99
他是肝肠如铁,心地光明如雪的奇男子。
她是他心中最天真烂漫的真女子。
他和她,本该是金风玉露,双栖双飞的神仙眷侣。
然而在“遍地腥云,满街狼犬”的时代,他却成了为天下人蹈死不顾的“铁血丈夫”。
1911年4月24日,广州起义前3天,林觉民怆然写下一封诀别信:
“意映卿卿如晤: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!”
(白话版)“我写这封信,泪珠和笔墨一起洒落下来,不忍写完而想搁笔,又担心你不能体察我的衷情,以为我忍心抛弃你而去死,以为我不了解你是多么希望我活下去,所以就强忍着悲痛给你写下去……”
“你能体谅我这种心情,在哭泣之后,也把天下的人作为自己思念的人,应该也乐意牺牲我一生和你一生的福利,替天下人谋求永久的幸福了。所以,请你不要悲伤!”
……
英雄气概,更兼儿女情长。
他用最深情的文字,谱就一阕痛彻心扉的千古绝唱。
这凄美悲壮的音符,歌尽顶天立地的家国情怀。
君去矣,留这血泪写就的《与妻书》穿越岁月风雨,涓涓流淌至今……
01
少年不望万户侯
1900年的一天,福州三坊七巷口走出一位少年,他要去参加科举的第一关——童生考试。考场上,这个年仅13岁的孩子在考卷上奋笔写下了“少年不望万户侯”7个大字,便扬长而去。他便是日后写下《禀父书》和《与妻书》的林觉民。
1887年,林觉民出生于福建一户书香门第,生父林孝恂,是翰林学士,与康有为同科。
这里需要插一句,林孝恂生有三子,林长民、林尹民、林觉民。三子林觉民从小被父亲过继给叔父林孝颖。
林家长子林长民,曾入日本早稻田大学学习,为民国初年著名政客,1925年参与反奉时兵败身亡,时年49岁。他的女儿,正是民国才女林徽因。
林尹民,曾东渡日本,后入同盟会,1911年,与林觉民共同参加广州起义,英勇战死,亦为“黄花岗七十二烈士”之一。
林家一门忠烈,热血忠魂,或许是家族血脉的传承。
林觉民天资聪颖,读书过目不忘,林孝颖对他参加科举寄予厚望,认为他定能出人头地,光宗耀祖。然而,林觉民这次的“任性”让他始料未及。
最终,开明的父亲非但没有怪罪,反而暗暗嘉许:他的儿,正气浩然,有冲天之志,很可能是承上启下的一代。
两年后,林觉民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全闽大学堂,彻底摆脱科举。在这里,他阅读了《苏报》《警世钟》等大量进步书刊,开始接受民主革命思想,推崇自由平等学说。
在学校,他是当之无愧的学生领袖,经常发表演说痛陈时弊。一次,他在闽县城内七星庙作“挽救垂亡之中国”的演讲,说到激动时,顿足捶胸,声泪俱下。
林觉民仿佛出鞘的利剑,直指腐朽没落的清王朝。一位清廷学监听罢演讲,感慨道:“亡大清者,必此辈也。”
话传到林孝颖耳边,不禁喜忧参半,喜的是儿子志向高远,忧的是革命这条路,荆棘遍布,稍不留意就有杀身之祸。
思前想后,林孝颖做出了一个重要决定:让林觉民娶妻成家。在林孝颖看来,林觉民是至情至性之人,唯有妻儿,才能成为他的牵绊。
02
疏梅筛月影
林孝颖为儿子求的,是举人陈元凯的掌上明珠,15岁的大家闺秀陈意映。
这桩包办婚姻,意外成就了一对绝世伴侣恩眷。
1905年秋,两人成婚。新婚燕尔,林觉民和陈意映互相坦露心迹,他们吃惊地发现,虽然是包办婚姻,但彼此竟然见解相同,有说不完的悄悄话,愈相处情愈深。
秋末冬初,书桌前,梅树下,留下他们并肩携手的身影。月光透过寒梅的虬枝,疏疏斜照进古香古色的宅院里,映着窗前一双璧人。
两人为自己居住的小楼命名为:双栖楼。
双宿双栖,共效于飞。
他英俊多才,志向高远,有担当有魄力,更有推翻旧世界的鸿鹄之志;
她知书达礼,娴淑温和,虽是巾帼女儿,有不让须眉的洒脱之气。
林觉民对友人说:“意映的性情与偏好,都与我相同。这真真是一个天真烂漫的女子,此生得之,我何其有幸!”
有了妻子陈意映的支持,林觉民更加昂然奋进。他和同学一起开设了私立学校,免费招收家贫的学子入读。同时,还建立了阅报所搜集许多先进革命书籍,供人翻阅。
林觉民的民主思想也深深影响着陈意映。她率先加入丈夫的私立学校,把身边的亲朋好友都拉去丈夫开办的学校上学。在林觉民的鼓励下,陈意映还带头放小脚,入福州女子师范学堂学习,成为该校首届毕业生。
林觉民的举动,很快引起当地乡绅和地方政府的注意,为躲避他们的打压,林觉民曾被迫不辞而别,留下陈意映万般牵挂。
数月之后,待他返回家时,陈意映大哭一场。没有阻拦、埋怨,她只是告诉他:“以后有远行,一定告诉我,我陪你一起去。”
她理解他,无条件支持他。
他愿做一切,只愿国好;而她愿做一切,只为他好。
互相欣赏,彼此成就,所谓灵魂伴侣,不过如此。
得妻如此,夫复何求?林觉民答应了。
03
碧血染黄花
1907年,林觉民登上东渡日本的客轮,出国留学。
到日本后不久,林觉民便加入了中国同盟会,凭借出色的才华和领导能力,很快成为福建分会的骨干成员。
在同盟会,他找到了一生为之奋斗的目标:“是大丈夫,就应该仗义执剑,以死报国,争取从根本上解救祖国,彻底改变国家濒临危亡的现状!”
可这些,他都不敢告诉陈意映。
他寄给她的信只是平安,只报平安。
在日本,每到樱花飘飞的日子,他总是想到家乡窗前的老树寒梅。
异国的花儿灼灼夭夭,却少了几分风骨似的。
不似故乡,不似故人。
零落成泥碾作尘,唯有香如故。
他曾试着问过她,“如果有可能,我希望你比我先死。”
面对这突然的不详言语,陈意映既生气又不解。
林觉民忙抱住她,轻轻笑着说道:“如果我先死,你身子弱,肯定承受不住,我怎么舍得让你独自承担呢?还是你比我先死的好。”
看着丈夫俊朗的面孔,陈意映这才面色稍和,“咱们谁都不许死。”
林觉民暗暗松一口气,能够与她相守以死,何尝不是一种福气?只怕终究是要辜负了她。
1910年11月,孙中山、黄兴等革命党人决定在广州发动武装起义,林觉民准备回福州响应。
第二年春天,林觉民突然回家了。他对家人说,日本放樱花节,他带同学们来江浙游玩,顺便回来看看。
女人的直觉告诉陈意映,事情没那么简单。林觉民回国之后,每日天不亮就离开家,待深夜她熟睡后才喝得大醉回家。
几日停留,终是要离开了。他不敢看她,也不敢回头。只怕一回头,就失了革命的勇气。
4月9日,林觉民和革命党人从福州马尾登船,前往香港等待起义。
一切准备就绪,革命党中却出了内奸。
革命遭到破坏,只得被迫提前。林觉民早已抱定必死决心,他说:“此举若败,死者必多,定能感动同胞。吾辈死,而同胞尚不醒者,吾决不信也。使吾同胞,一旦尽奋而起,克复神州,重兴祖国,则吾辈虽死之日犹生之年也。宁有憾哉!宁有憾哉!”
1911年4月24日深夜,在香港滨江楼,24岁的林觉民夜不能寐。他拿起笔,把自己最后想对妻子说的话,写进了这封《与妻书》:
(白话版)江州司马同情琵琶女的遭遇而泪湿青衫,我不能学习那种思想境界高的圣人而忘掉感情啊。
然而,全国人民中不当死而死、不愿分离而被迫分离的,多得不能用数字来计算。像我们这样感情浓挚的人,能忍看这种惨状吗?这就是我断然干脆地为革命而死、舍你不顾的原因。
依新现已5岁,转眼就要成人,你要好好抚育他,使他像我一样以天下国家为念。你腹中怀着的孩子,我猜是个女孩,她一定像你,(如果那样)我的内心感到非常宽慰。或许又是个男孩,那么也要教育他,以父亲的志向为志向,我死了以后还有两个林觉民呢。幸运极了,幸运极了!
3天后,林觉民等120余人在黄兴的带领下,臂缠白巾,手执枪械炸弹,冲向两广总督署,与水师提督李准的亲兵大队,激战一夜,终因寡不敌众失败,林觉民受伤被俘。
04
只影向谁去
时任两广总督张鸣歧与水师提督李准亲自会审林觉民。
林觉民毫不畏惧,畅论世界大势,用英语慷慨陈词:“只要革除暴政,建立共和,能使国家安强,则死也瞑目。”
满庭震动。张鸣歧长叹 :“惜哉,林觉民,面貌如玉,肝肠如铁,心地光明如雪,真奇男子也”。
林觉民最终仍被枪杀于广州天字码头,年仅24岁。
临死前,他说,大清索我的命,我诛大清的心!
数月之后的10月10日,武昌起义爆发,大清王朝土崩瓦解。
碧血染黄花,这腐朽的王朝,最终为这72条鲜活的生命做了陪葬。
在天英灵,足以告慰。
然而陈意映的故事还没有结束。
得到消息的林家7口人逃至福州三坊七巷一个小巷,过起了担惊受怕的日子。一天清晨,他们从门缝收到一包东西,居然是两封家书。
捧着书信,陈意映几度昏厥。
他说:
意映爱妻,见字如面。
我现在用这封书信和你永别了……
我非常爱你,也就是爱你的这一意念,促使我勇敢地去死呀。我自认识你以来,常希望天下有情人都能结为夫妇,然而遍地腥云,满街凶狼饿犬,有几家能称心快意呢?
我把我爱你的心情扩展到,帮助天下人爱他们所爱的人,所以我才敢死在你前面,而不顾你啊。你能体谅我这种心情,也乐意牺牲你和我的幸福,替天下人谋求永久的幸福,你不要悲伤!
那一刻,他想到的是他们的点点滴滴,她的笑,她的泪。他们在稀疏的梅枝下并肩携手,低声私语,笑语盈盈,无话不说。六七年前,他离家归来,她哭着告诉他:“今后要远走,一定告诉我,我愿随你远行。”他答应了,可终究又食言了。
他说,我爱你到了极点,所以替你打算的事情只怕不周全。你有幸嫁给了我,可又如此不幸生在今天的中国!我有幸娶到你,可又如此不幸生在今天的中国!我终究不忍心只顾全自己。
……
他放心不下她,亦知他去后,她这一生都不会忘记他。
从此千山暮雪,只影向谁去?
原来她真的无法承受失去他的痛苦。
想过随他而去,可长子依新才只有5岁,腹中胎儿,即将足月。
5月19日,陈意映早产生下一子,取名为仲新。
1913年,22岁的陈意映抑郁而终,最终带着炽热浓烈的爱追随他而去。
那一刻,她必是不悔的吧?
她得到了这天下最光明磊落的爱情。
她爱的男人,是如此如雪心地,如铁肝肠:
助天下人爱其所爱,愿有情人终成眷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