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
网络营销

孟非个人资料:从打工仔到主持人,一个高考落榜生的自考救赎(孟非个人资料简历 简介)

2024-10-31 05:009

高考梦破,落榜生四处打工

1990年高考落榜

孟非的语文成绩仅次于江苏省文科状元,可数理化三科总成绩却不足100分,落榜是意料之中的事。

孟非想插班复读,但找了很多学校,人家一看他的高考成绩单,就立刻摇头拒绝。他也想过出去找工作,可一个高中生哪里有人要。

他辗转听说南京一家报纸的印刷厂招工人,立刻跑去报了名——当印刷小工虽然薪水不高,但可以免费看报纸,已经逐步务实的孟非看重的就是这个。

1991年12月,孟非成了一名印刷小工

当印刷工人也不容易,孟非所在的那家印刷厂的印报量为每周400万份,机器需要从周二到周四不断工作,而真正操纵印刷机的,只有他和另外三名小工。

孟非从周二早上8点钟上班,一直到周四晚下班,平均每分钟要从机器上取下1112张报纸。

每天工作10个小时。

这样的工作跟打仗没什么区别,而且要是手脚稍微慢一点,在规定的时间完不成流水线作业,就会影响下一个环节,会受到班组长的一顿大骂。

第一个月忙下来,孟非拿到了仅为23元的工资,但是他仍然禁不住激动地泪流满面,不容易啊!不干活时,孟非就抓紧时间学习。

他在日记本中写道:“我不能一辈子呆在这个地方,想换好工作,就得有知识。”

孟非选择自考

再拿起书本,他感到无比的亲切,工作强度越大,求学的欲望就越强烈。

1992年9月,孟非报名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专科。一边打工一边学习,孟非的生活节奏猛然加快,仅仅2个月,他的体重就减轻了将近8公斤! 

但孟非从不叫累,他憋足了劲要把失去的一切找回来!为了学习,他尽量压缩睡觉时间,一有空就多看书。

实在熬不住了,就把头浸在冷水里泡一泡……他每天都对自己说:这还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啊!但是幸运之神并没有降临到这个勤奋得不要命的小伙子头上。

1992年下半年,手差点残废并丢了工作

孟非实在太累了,他一不留神,取报纸的时候手竟被机器卷压进去了!全厂一时惊慌,立刻停止了工作。

后来因为抢救及时,他的手总算保住了,但是这件事却引起印刷厂领导的极度不满,孟非就被骂了一顿,然后自己辞职了。

孟非抑郁地走在南京街头,欲哭无泪……

电视台里的一名临时工

为了生活,他开始不间断地打些短工:送水、拉广告、做保安……

他觉得仿佛走进了人生的死胡同。该怎么办呢?是坐以待毙还是奋起自救?

倔强的孟非选择了后者。他又一次开始到处寻找招工信息,他相信,一定能找到自己的天地!

1994年2月,成为一名电视台临时工

孟非从报纸上看到一则消息:江苏电视台文艺部体育组要一名接待员。

孟非眼前一亮,自从在报社的印刷厂工作之后,他一直对媒体心向往之。

虽然他知道,这接待员的工作最多只是端茶倒水,接接电话……可还是去报了名。

这一干就是一年多,他仍然做着可有可无的工作,是200多名临时工中最不引人注目的一员。

我要做一名记者

1994年7月,拿到南师大中文专科文凭

孟非通过两年的学习,拿到了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专科文凭,此时他萌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:我为什么只能打杂?我也要做一名记者!

有了目标,孟非的生活里仿佛洒满了阳光,他每天早早来到台里,利用帮记者们打扫卫生的机会熟悉记者的工作流程。

如果一些老记者出去采访时需要带一个扛摄像机的,孟非总是争先恐后地去干——为这个,他多次被别的临时工骂成“傻冒”!

但是只要一出去,他都多少有些收获或者学会些采访技巧,或者熟悉摄像机的操作。

渐渐地,有些小新闻,老记者看不上眼的,就开始交给孟非,做好后加上老记者的名字就成了。每次有这样的事情,孟非总是非常高兴,当成头等大事来做。

这样积少成多,孟非的名字在电视上出现的次数渐渐多了。后来,领导便格外开恩,让他干好自己的事情后,可以出去跑新闻。

终于转成了正式的记者

1996年,孟非成为正式记者

孟非作为总摄影参与拍摄了26集专题片《飞向亚特兰大》。

该电视片在全国长篇电视专题片评比中荣获二等奖,而孟非的敬业精神也得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评。

这一次,孟非终于堂堂正正地甩掉了打杂的帽子,转成了正式的记者。

这个男人哭了……他在日记中对自己说:“苦难中积聚的力量正一步步地把我引向成功!”

1998年春节后,孟非剃了光头

意外的是, 1998年春节过后,由于长期劳累,孟非的头发开始大把大把地往下掉,有时候拔一下,就可以掉下一小撮。

当年夏天,孟非索性剃成了光头,还别说,这光头配着他的笑脸,显得既聪明又精神。从此这光头一直陪着他到现在。

感谢苦难,南京人爱上光头主持人

孟非一直都是个倔强的人,每走一条路,他都不轻言放弃。要么走到无路可走,要么就走到最好。

从1998年开始,他先后换了不少岗位,还做过一档不成熟的谈话节目的编导……这些,为他以后的成功打下了基础。

做“平民化主持人”,孟非通过《南京零距离》的个性主持创收视率高峰

2002年1月,江苏电视台为了提高收视率,决定改《南京新闻》为新闻直播节目,起名为《南京零距离》,时间为一个小时,宗旨是“为平民百姓服务”。

南京零距离主持人孟非一切准备就绪,主持人的选择就摆到了台面上——是沿用原来庄重型的主持人还是重新选择主持人?台领导在这个问题上举棋不定。

最后,大家一致决定打破资历、学历限制,在全社会进行公开竞选。

孟非用他这么多年来的经验分析了自己的优劣:平民节目,当然要求主持人有平民特色;不一定长得帅,关键是要有底层生活的阅历,说百姓关心的话题……而这方面,放眼全台,有谁比自己更有资格?他敏锐地感觉到:机会来了!

这将是他从幕后转向台前的一个机会。可是,自己的普通话能过关吗……孟非只犹豫了一分钟就做出了决定:普通话可以学习模仿,那些苦难的经历却是他难得的宝贵财富,是模仿不来的。

面试那天,孟非用诙谐的语调平静地讲述了自己多次打工的艰难经历,尤其是关于打工者的生命、尊严与价值的问题。他胸有成竹地提出了自己做“平民化主持人”的崭新设想,并表示会尽量弥补自己的不足。

“无知者无畏!”第一次上电视,孟非是穿着最平常的衣服去演播室的。

作为一档新闻直播节目,60分钟的时间里,他手上只有一张新闻串联单,所播内容都是三个小时之内发生的事情。更别说提示器了,没有!

这么多新闻怎么串起来呢?孟非思考再三,作了一个大胆的决定!

他放松了心情,采取一种谁都想不到的方式播起了新闻:他即兴发挥,像拉家常一样,把平时的思考和经历变成幽默、精到的即兴评点,就成了串连词。台领导和同事们看得心里七上八下:这能行吗?

谁也没料到,《南京零距离》由于定位准确,第一期就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。摄制组的电话都快被打爆了!

观众纷纷感叹从未见过这么有个性的主持人。

孟非走向了人生的高峰

机遇常常降临到有准备的人身上。

善于把握机遇的孟非从此走向了人生的高峰。

颠覆新闻传统,被观众称为“城市平民代言人”

由于关注普通百姓的衣食住行和喜怒哀乐,没过多久,《南京零距离》收视率就一路飙升,从选稿到播报内容,孟非开始全权负责。

他完全颠覆了人们对传统“新闻主持人”的概念,成功地塑造了另一类平民化的新闻主持模式。

2003年7月一个月,《南京零距离》的平均收视率就高达8.3%,最高收视率甚至达到惊人的17.7%,超过了同时播放的央视的《新闻联播》,创造了收视率的奇迹。

2002年一年,《南京零距离》的广告收入高达5000万元,孟非成为《南京零距离》不可替代的核心人物,不少观众亲切地把孟非称为“城市平民的代言人”。

孟非现象

关于孟非受欢迎的程度,只用一个例子来说明就够了。

有一次,夫子庙一带发生火灾,当时路过的一个女孩儿拿着数码相机立刻拍下了经过,等到别的媒体记者赶到,火早就熄了。

南京城的十几家主流媒体愿出高价索买照片,那个女孩子只说了一句话:“这照片我只给《南京零距离》,只给孟非。”孟非与《南京零距离》的迅速火爆,很快引起了国内不少媒体的关注。

不忘初心,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

值得一提的是,在孟非最当红的时候,《东方时空》的制片人甚至曾通过台里的有关领导,想把孟非拉到央视工作,一切工作做通后,却被孟非婉言谢绝了。他说,他只选择适合自己的!

2004年初,喜讯再度传来,孟非被评为年度“中国最新锐十大主持人”之一——这十大主持人中,除了孟非,全是央视名嘴!

这足以证明,孟非,一个通过努力不断进阶的自考人,已不输于他这个行业的任何人了!

打赏
  • 0人打赏
    举报
关闭
同类资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