<
头闻号

苏州正洋化工科技有限公司

磷酸盐|亚硫酸盐|硫酸盐|磺酸衍生物|羧酸|羧酸盐

首页 > 新闻中心 > 李白简介及人生经历(冠绝古今的文人骚客——李白的创作风格和身世遭遇)
李白简介及人生经历(冠绝古今的文人骚客——李白的创作风格和身世遭遇)
发布时间:2025-01-22 22:50:45        浏览次数:1        返回列表

春草暮雨,桃染西风,四海归朝九州腾,在中国历史上,唯有大唐盛世的万国来朝、风华卓韵,成就无数风流人物仙骨,经久不衰而绵延至今。

何以穿越千年青史,梦回盛唐,去繁华的九州不夜城,领略帝都风云,看鼓楼芙蓉?

唯有追随仙人李白之足迹,持一壶酒,一把剑,身披一轮残月,一路狂奔痛饮,醉卧长安

是他的才情,他的气度,他的仙骨,他的诗歌,他的桀骜不驯,他潇洒自然的创作风格和跌宕起伏的身世遭遇,才为后世之人留下上千幅荡气回肠的佳作。

今日清风拂面,暖意盎然,宜从俗中作雅,浅尝诗仙之文字,游历祖国之山川,品味千年人文风情。

青少年时,他的才情只为求道

公元705年,李白随父从碎叶城逃归于蜀,苦学“天干地支”计算之法,被世人冠以“天才”之名。

10岁时,李白已通读春秋战国诸子百家之名著,文学风骨已定,可做得小诗数首,15岁时佳绩浑然天成,自成一派,行科举之路,入朝为官,指日可待。

可惜,李白满腹经纶,才情盎然,受家父亲经商之绊,未能如愿参加科举,再加上其年轻气盛,断不肯谄媚权贵,只想凭过人的才学一鸣惊人,得到圣眷,故一直未能如愿。

久而久之且便决定放弃入仕之道,转而归隐山林,追随赵蕤苦学道术与纵横术。

这个时期的李白,集傲骨、忧郁、茫然、怡然自得之心态于一身,既崇尚自然,却也因寻师求道诸多波折,而自我伤怀,故创作出的作品也流于真情实感。

例如17岁的李白在拜访戴天山道士时,曾身临第一道仙景,将流水狗吠之声,桃花带水之色,融化成诗曰:“犬吠水声中,桃花带露浓”,仅用十个字便将深山常态之景色,跃然于纸。

在身临第二道仙境时,将正午之时深入林间小路,观麋鹿穿梭之影,却听不见山寺撞钟之声的幽静状态,描绘成诗曰:“树深时见鹿,溪午不闻钟”。

蹴罢深山之景,距离道士简居的山寺路程过半,此时的李白又观奇景曰:“野竹分青霭,飞泉挂碧峰”,此程路途虽远,但见青竹溶于天色,与瀑布藏于碧峰而遥相呼应,足以见李白绘景之精准,拜师之心切。

当李白穿过层层仙境,来到山寺时,却不见道士踪影,只能倚着几棵千年古松默默哀愁,整理成诗曰:“无人知所去,愁倚两三松”。

之所以摘选此诗赏析,不仅因为,这是一首描绘李白“青春年少”时遭遇的诗,还因这首诗,全文不写一个“遇”字,却道尽沿途所遇所有风景的巧妙构思,引人入胜。

诸如此类的求道诗,李白在青少年时期所著不少,为人熟知者尚有《寻雍遵师隐居》《赠江油慰》等,大都以深山、孤院、夕阳、归鸿之景铺垫意境,以焚香诵经、独享自然之状,交代寻道生活。

使人产生一种,诗人年纪轻轻,便已寻得道骨,化身仙体,彻底摆脱世俗的纷扰,只专注于自我修养。

由此可见,李白在20岁之前的创作风格几乎离不开自然景观、个人心境,且有着强烈的主观色彩。

但从“日斜孤吏过,卷帘乱青峰”,“语来江色暮,独自下寒烟”的语境中,多少又透露出诗人胸中尚存一口怀才不遇之气。

故早期作品中尚未给人酣畅淋漓、豪迈激昂之感,略带一丝深藏功名,渴望挥洒才气之愿。

中年时,他的才情锋芒毕露

公元724年,23岁的李白开始辞乡远游,前后历经峨眉、渝州、扬州、安陆、江夏、长安等地。

于28岁在广林结识了大诗人孟浩然,42岁,在长安遇见了贺知章,43岁时,在洛阳与杜甫高适成为好友。

这一时期的李白,无论在诗歌造诣上,还是仕途遭遇上,都经历了登峰造极与一落千丈之势。

当年,李白仗剑远游至湖北安陆,获悉享誉四海的大诗人孟浩然,居于鹿门山,遂特意登门拜访。

怎料二人相差12岁,却一见如故,接连畅聊数日,依旧难解相遇之情。

遂,相约至江夏游玩,直至数月后,孟浩然去广陵出游,二人则不得不在黄鹤楼互相道别。

此情此景,李白感慨颇多,当即赋诗一首,赠与孟浩然,如今后世之人才有眼福,拜读李白千古佳作《送孟浩然之广陵》。

“故人西辞黄鹤楼,烟花三月下扬州,孤帆远影碧空尽,唯见长江天际流”。

诗中,李白用“烟花三月”描绘春之景色,用“孤帆远影”,隐喻对孟浩然离去的不舍之意,再用“长江天际流”的宏伟景象,来衬托内心的跌宕起伏。

使读者既能从诗中感受到李白的浪漫主义色彩,也能感受到李白心中暗藏着的一片辽阔与豁达。

从《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》到《淮南对雪赠孟浩然》,从《春日归山寄孟浩然》到《游溧阳北湖亭瓦屋山怀古赠孟浩然》。

李白将经历过的一切风景,和怀才不遇上的所有遭遇,都告知孟浩然,并著成不朽的诗篇。

公元742年,李白42岁,在泰山游玩,而后又带着子女一起前往南陵,得知京中征兆贤士,遂返回长安,托太子宾客为自己进言,结识贺知章,后以一篇《蜀道难》,被贺知章成为“谪仙人”,而举荐于唐玄宗,得翰林院供奉一职,使得李白年过40终得重用。

如此可见,《蜀道难》一文,在当时有多轰动,即使李白15岁开始作诗,半生所累积的才情,不及中年这一篇过人。

李白用“剑客峥嵘而崔嵬,一夫当关,万夫莫开”,来形容长安通往蜀地的道路充满崎岖,哪怕仅一人驻守,千军万马也难攻下,暗示朝廷,在驻守官员一事上,需慎之又慎。

又用“蜀道之难,难于上青天,使人听此凋朱颜”,来增强调蜀地的复杂和易守难攻的特点,盼朝廷重视蜀地。

全文294个字,字字珠玑,句句箴言,每一段都深入人心,如此佳作,能入诗狂贺知章之眼,亦能入圣心,更能流芳于百世,堪称“登仙之作”。

初入仕途,李白身心爽朗,才情迸发,一首《将进酒》,将自身喜好饮酒,满腹豪情,却又不堪与乌合之众同流合污的孤高心境,表现得淋漓尽致。

李白云:“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,奔流到海不复回,君不见,高堂明镜悲白发,朝如青丝暮成雪”。

诗人以汉乐府歌曲的小调为题,在“劝酒歌”里借题发挥,尽情抒发自己在步入仕之前蹉跎半生的遭遇。

后又用:“天生我材必有用,千金散尽还复来”,暗喻步入仕途之后,在朝廷之上,独醒于淤泥之中而不得重用的失落之感。

通篇诗歌,狂放至极,开局便以两段气势恢宏地排比句,给人一种狂风骤雨,迎面而来的感觉,其间,又采用大量醒目的词汇,诸如“千金、斗酒、万古愁”等,为诗歌增添些许豪迈。

使人读后,既能感受到诗人胸中的气魄、悲悯与压抑,又能感受到诗人的愤怒、不甘与哀愁。

可见,步入中年时期的李白,在诗歌上偏着于夸张、想象,出言豪放,善于修辞,主观色彩依旧浓重,但现实主义更加突出。

晚年时,他已看透人生

公元744年,李白在唐玄宗的宴会上,喝酒吟诗,写下《清平调·其一》:“云想衣裳花想容,春风扶栏露华浓”的千古绝句之后,便彻底厌倦了日日伴君侧,执笔无作为的日子,隧主动向唐玄宗请辞,再次开始云游。

离开长安后,李白提壶仗剑至东都洛阳,遇到了苦于怀才不遇的大诗人杜甫,两人相见恨晚,日日饮酒作诗,结道求仙。

在梁宋一带,二人又结识了边塞诗人高适,三人便在此处以酒为浆,以妄为常,互相切磋,将诗技又上升至凡人难以企及的高度。

如在李白离开长安后,客居洛阳所写下的七言思乡绝句《春夜洛城闻笛》。

被流放后,在边塞写下的《关山月》《子夜吴歌》《塞下曲六首》《清溪半夜闻笛》等。

与早前诗歌特点有所不同的是,李白在边塞时所写的诗歌当中,都有着强烈的反战态度,风格也从自由豪放的浪漫主义色彩,向残酷的现实主义靠近,更多的是对“安史之乱”的批判,和对勇于平叛战士的歌颂。

离开边塞之后,李白又巡游至江南,一路写下晚年最飘逸的一首诗《早发白帝城》,最孤独的一首诗《上三峡》,和最壮烈的一首《临终歌》。

晚年,李白的诗歌风格,依旧保持着他豪迈不羁的性情,在艺术造诣上越发炉火纯青。

如果说,在李白青年时期的诗歌当中,所呈现的浪漫主义色彩,和现实主义,皆是他潇洒孤傲的性格使然。

那么垂暮之年的李白诗歌风格,则完美地集合了他一生跌宕起伏的遭遇,使得其性格越发沉稳,并将这一生所有的浪漫与现实都彻底转化为“悲壮”。